文化生活
18年踏遍北疆,24亿吨矿藏背后的党员先锋
作者:发布时间:[2025-06-27]点击量:


18年踏遍北疆,24亿吨矿藏背后的党员先锋



导语


风沙刻骨,罗盘定心。

他以荒野为纸,地质锤为笔,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疆域标注资源坐标——

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内蒙古总队高级工程师赵佳佳,用18年坚守诠释新时代地质人的“硬核担当”。




清水河筑基 | 8年70座矿山造“地质底图”



脚步丈量:2009—2017年徒步调查清水河全县矿山,建立首套县域资源数据库,为政府管理装上“精准导航”。


资源硬账:累计提交白云岩矿177202万吨、水泥用灰岩矿71655万吨——相当于5000列万吨货运列车的承载量。



戈壁突围 | 200天年野外攻坚关键矿种



极限环境:2018年转战中蒙边境无人区,直面沙暴肆虐+70℃温差,年野外作业超200天。


技术破局:创新 “遥感+地物化”综合找矿模型,在哈拉木格山北等项目发现矿体9条,撕开铷、铯等战略矿种突破口。




数字先锋 | 自学代码革新传统地勘



效率革命:自学GIS与遥感技术,野外数据整理提速60%,报告编制周期缩短40%,推动总队迈入“地质调查数字化”时代。

思维跃迁:“罗盘地质锤&卫星定位+AI解译”,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向地球深部进军”战略嘱托。



党员本色 | 风沙中的旗帜



荒野党支部:在阿拉善项目驻地发起“帐篷党课”,白天探矿采样,夜间组织学习,培养7名技术骨干,带出2支青年突击队。


危急顶梁柱:近几年技术人员短缺期,身兼3个项目负责人,辗转3000公里保障储量年报100%按期评审。





他为何成为内蒙古总队的标杆?



资源安全的守护者



24.9亿吨资源量,是“能源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”的北疆答卷。



北疆精神的活载体



18年磨平的鞋钉,是丈量大地年轮的标尺,鞋底纹路刻满资源勘探的坐标,更是“地质蓝”与“先锋红”在边疆的共生烙印—— 烙下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地质足迹,从清水河石灰岩矿区到中蒙边境石英矿脉,那是地质人献给大地的无声誓言。


当新一轮找矿号角响彻北疆,

他以党员热血为墨,以内蒙古总队为旗——

在荒野中树起无言丰碑!



      下一篇:内蒙古总队组织开展职工技能趣味赛